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福州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 > 多彩昌都 > 民俗文化 > 文學藝術 > 正文

紮巴旦增:探索出一條非遺産業惠民路

2020-11-02 16:33:01 作者: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責任編輯:郭曉楷   我來說兩句

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重要的文化、曆史、審美、經濟價值,它是(shì)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和人類文明的“活态”延續,昌都市類烏齊縣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素有“藏東明珠”之稱,非遺文化更是(shì)博大精深、底蘊深厚。

類烏齊縣非遺文化百花齊放(fàng)、各有特色,既有石經雕刻、銀匠(jiàng)打造,又(yòu)有唐卡繪制和舞蹈傳承。其中,齊吾崗巴畫派唐卡(類烏齊)傳承人紮巴旦增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充分發揮産業帶動脫貧功能,探索出了一條非遺産業的惠民道路。

苦學唐卡技藝終成大器

“齊吾崗巴畫派13世紀流行于衛藏地區,其主要特色在于保持并吸收了尼泊爾及印度西部畫風的某些特點的基礎上,增強了本民族的繪畫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出人物描繪自然流暢,裝飾圖案缜密,筆觸細緻,服飾變化多樣,憤怒神像身材矮小等特點。”紮巴旦增介紹。

圖爲紮巴旦增介紹唐卡細節。中國西藏新聞網記者 劉金鵬 攝

1984年,紮巴旦增出生在一個民族手工藝世家。受到家庭熏陶,紮巴旦增11歲時便跟随父親頓加學習唐卡繪畫、泥塑雕刻等家傳技藝;14歲起,年少的他先後在昌都、青海等地拜師求學,曾師從西藏展覽館阿桑米蘭學習漢式水墨畫和西式油畫。求學過程中,紮巴旦增一直潛心研究齊吾崗巴畫派。

一路風雨(yǔ),紮巴旦增用紮實的步伐走過,他不斷思索、沉澱、完善、創新。一顆樸實、勤奮的心在高原上跳(tiào)動,他用青春與熱情帶給世人精美隽永的唐卡作品,用雙手與汗水将藏民族手工藝發揚光大。

至2010年,紮巴旦增已掌握油畫、米薩繪畫以及佛像雕刻等技藝,研習齊吾崗巴畫派唐卡取得了可喜成績,此時的紮巴旦增已是(shì)類烏齊遠近聞名的唐卡藝人。西藏文聯主席韓書(shū)力在評價其作品時曾表示,紮巴旦增的作品整體呈藏紅色,佛像極富立體感,有從畫中凸出的感覺。筆觸沉靜内斂,精雕細刻之處頗有力量。

2015年,昌都博物館展出兩幅赤紅色的唐卡讓現(xiàn)場不少專家震撼,這兩幅唐卡是(shì)幾近失傳的齊吾崗巴畫派唐卡作品,而這兩幅作品均出自紮巴旦增之手。

2015年,紮巴旦增作品《釋迦牟尼佛唐卡》榮獲第二屆中國唐卡藝術節精品展金獎;2018年,作品《長壽五尊》榮獲第四屆中國國際唐卡藝術節精品展銀獎……專家對作品的肯定,讓紮巴旦增對未來的傳承之路更有信心,也使得自己越走越遠。

讓失傳的技藝傳承下去(qù)

據了解,藏東地區隻有類烏齊縣的紮巴旦增家族傳承着齊吾崗巴畫派。“由于畫派年代久遠,現(xiàn)在幾近失傳,除了類烏齊寺等一些古老寺院的壁畫外,現(xiàn)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我作爲畫派中的一員(yuán),深感傳承責任重大。”紮巴旦增堅定地說。

于是(shì),紮巴旦增很早就開始在當地開班授藝,希望将齊吾崗巴畫派唐卡發揚光大。

爲了更好地傳承齊吾崗巴畫派唐卡技藝,2011年,紮巴旦增創建了雪域民族工藝中心。紮巴旦增回憶說:“那時加工中心有15名學徒,中心每月都要支付1000至2000元不等工資,還要負責學徒的衣食住行,當時壓力特别大。”

群衆有困難,政府來幫助。爲扶持文化産業發展,類烏齊縣政府爲雪域民族工藝中心提供了40萬元的扶持資金,這對紮巴旦增來說可謂幫了大忙。

不僅如此,類烏齊縣相(xiàng)關部門還爲中心介紹項目,紮巴旦增也是(shì)四處奔波聯系,最終解決了項目少的問題。就這樣,雪域民族工藝中心迅速打開了市場,收入與日俱增,影響也越來越廣。

随着生意越來越好,紮巴旦增的心也随之變大。2014年,“雪域民族工藝中心”擴建爲“紮旦民族文化手工藝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入駐類烏齊生态産業園區,并在公司内部設立齊吾崗巴畫派唐卡(類烏齊)畫院。公司還相(xiàng)繼挂牌爲熱血青年創業基地、昌都市文學家聯合會美術家協會唐卡創作研習基地、昌都市職業技術學校民族美術專業實習基地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紮巴旦增通過不斷努力使公司步入了正軌,但(dàn)他的要求并沒有降低,他時刻對學徒及公司員(yuán)工強調:“我将畢生所學全部教授給你們,一定要認真學,以後将繪畫技藝繼續傳承,将齊吾崗巴畫派唐卡發揚光大,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唐卡作品。”

功成名就不忘回饋家鄉百姓

紮巴旦增不僅有高超的唐卡繪制技藝,還有着一顆善良的心,他可以說是(shì)類烏齊縣非遺扶貧帶頭第一人。提起紮巴旦增,當地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紮巴旦增從小就見(jiàn)不得人們受苦,時常盡己所能幫助别人;長大後,事業順風順水的他心中更是(shì)記挂着貧困群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紮巴旦增爲了讓更多的人具有就業創業能力,先後免費(fèi)吸收當地200餘名愛好繪畫的貧困青年爲徒,讓其學習傳統工藝。同時,他的紮旦民族文化手工藝工貿有限責任公司也優先招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讓他們在學習技藝的同時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

紮旦民族手工藝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現(xiàn)有員(yuán)工4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人,紮西郎加就是(shì)其中之一。

23歲的紮西郎加在紮巴旦增的公司上班四年多了,在此之前,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shì)微薄的蟲草收入。四年間,紮西郎加憑借所學手藝獲得收益,改善了家庭條件,家裏還買了貨車,哥哥外出運貨也成了增收渠道。

“我之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兄弟(dì)姐妹比較多,居住條件較差;現(xiàn)在在縣城買了房,還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生活很美滿。”學徒羅松西卓早已出師,提起現(xiàn)在的生活他滿臉幸福的笑容。

2011年至2019年期間,紮巴旦增共培養了30多個靠雙手緻富的手工藝人,紮巴旦增所在企業免費(fèi)招收并培訓800餘人次,吸納就業人數達200多人,包含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83人。

紮巴旦增認爲,越是(shì)造詣高的人,越是(shì)有一顆菩提心。他表示,自己做的一切并不算什麽,今後将繼續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相(xiàng)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yǒu) 【字号